成功的人都有哪些特征?
文末有抽奖赠书福利
最近读到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,是陈海贤与吴军老师的访谈笔记,对话的内容发人深省,与大家分享共读。
前几天跟硅谷著名投资人、文津奖图书奖获得者吴军博士做了一个连麦。吴军老师的身份很多元,很早就投身业界,一直在科技发展的潮头。早期就作为重要高管参与了谷歌和腾讯的发展。
后来,他成了硅谷的投资人,投资之余,笔耕不止,把他这么多年的经验分享给大家。他在得到开过很多专栏,也写过很多书。从第一本书《浪潮之巅》开始,《见识》、《格局》、《富足》、《态度》……本本都畅销。
这次对谈,我问了他很多问题,关于成功、幸福、科技发展的趋势、以及年轻人如何做选择。
把对谈的内容精华整理发给大家。
01
吴军老师,您这么多年一直投身业界,见过很多成功的人,您自己也是一个成功者,您觉得身边这些成功的人,有一些什么样的共性吗?
吴军:
我觉得第一个是他们做事比较专注。就是做得比较精,不会说什么事都想做。他们自己能力很全面,可是做事的时候一般就集中精力只做一件事、做好一件事。这个和我们很多人正好反过来,我们很多人可能只有一个领域的本事,却同时想做好几件事,这个是差异比较大的一点。
第二个就是想问题的角度。一般人从心理学的角度,可以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,从我的角度来看世界。但这些成功者呢,一般习惯于有时站在另一面来看这个世界。
比如说一个企业里提升特别快的人,或者说他很快从员工变成大老板的,这人有什么特点呢?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个这样的人,就问那个人有什么职业发展的建议,他就讲说:“你一定要站在你老板的角度来想这个问题。你可能觉得这个事不合理,你站在他的角度想这事就合理了,站在企业的角度上就合理了。”
我发现今天很多人创业经常失败是怎么回事呢?比如他喜欢某一款手机,觉得我做一个这样的手机特别好,或者喜欢一个小玩意,觉得做这个特别好,问问周围人都觉得有用,你觉得这是好东西就去做了。然而没市场,因为他自己觉得他喜欢的东西和市场真正喜欢的东西完全是两回事。所以你要站在市场的角度倒过来看,你要做什么事。
我很早以前去阿里巴巴,我在休息室里等人,桌子上放了一堆他们自己人写的内部日志,然后很多人都讲一件事,就是每个员工必须要倒立。为什么呢?因为马云讲一句话,他说你倒过来看这世界,你就全看懂了。怎么倒立不重要,就是这句话我觉得很重要,就是你倒过来看这世界,你就看懂了。人也是一样,任何一个成功的人,你要站在其他人角度,比如说站在上级、下属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,要么站在你竞争对手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,站在你的客户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,我觉得这一点是他们都有一个共性。
再有一个叫身体好,就是精力充沛。这个有些时候你发现那些大老板们,有人年纪挺大了,50多岁,每天晚上干活干得很晚,第二天一早还能起来,而且他不是透支身体,他就是天生的精力充沛。有些时候人是这样子,你如果精力不是很充沛,有些太有挑战性的事,你要想一想干不干?很多成功的创业者,一天睡4个小时,这种精力不是一般人有的,所以精力充沛是他们普遍的一个特点。
展开全文
02
您又要做投资,又要见这么多人,又写这么多书。您自己是怎么来做精力管理的?
吴军:
首先咱们得承认,年纪大了精力不如以前,慢慢的你就是得服输,这个就是没办法。
所以我现在是这样的,晚上10点钟以后我就不太做很费脑子的事了,比如写书,以前写到12点都没问题。现在我每天早上7点半去锻炼,打打球之类的。到了9点钟左右有时去办公室,有时在家办公。
效率高的时候做重要的事,下午4、5点钟的时候效率会比较低,就回一些微信邮件这些东西。平时大家给我发消息我不会及时回复,这不是我不礼貌,是因为习惯就是这样,我不太喜欢被手机上的事给打断。所以我一般下午4、5点钟会成批成批地回。
再有一个就是我即使在家办公,我自己关起门来,我太太和孩子都不让进来的。你专注做一件事,周围人进来跟你说一句话,你哪怕只回他一句话,好像不耽误什么时间。但是对你的思路、判断,我觉得有蛮大影响的。有一本书不是叫《心流》吗?就是说你真正要把事做好,你人要沉浸进去,这样做一小时事可能比低效率做两三个小时要好。我现在不可能像年轻人一样熬夜了,所以节奏要把握得比较好,最有精力的时候做最重要的事,做事时不要人来打扰,把这些时间精力尽可能地分配得好一点。
03
吴军老师您自己也走过很多路,慢慢地走到今天。对您自己来说,您觉得你能取得今天的成就,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什么?
吴军:
第一个还是得说,运气你不能迷信,但是运气有时候还是蛮重要的。
你总会有好多走厄运的时候,但从长远来讲,厄运有些时候也是机会,你把握好了,最后结果就很好。
我老讲一件事,我本科的时候想出国,那时英语成绩不算太好,其他条件也不算太好。那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,出国一年生活费要一万美元,当时你要知道,中国人的工资才两三百人民币,一万块钱美元,太多钱。那怎么办呢?我就安安心心做好本职工作,去读研究生,做研究,前后这样折腾了五年。五年后突然就有一个机会,正好我导师这五年间他从IBM(国际商业机器公司)到了约翰·霍普金斯大学当教授了。我要早去五年,他在IBM我也当不了他学生,就晚了这五年。他是什么人呢?现在我们人工智能老说一个词,大模型,就是Large Language Model,这个名称也是他起出来的。
我要是早几年运气好,本科时候就出国了,可能也就找一个一般的大学,跟着一个一般的导师,我就没跟他学习的机会了。
后来2000年左右快毕业了要工作,那时工作特别好找,你只要说你会写程序,人都不考,直接就招你了。99年我的一篇论文在欧洲得了国际大奖,我导师特别高兴,说我们为你感到自豪,学校的校报也来采访我,所以我不觉得毕业找一个工作会有什么问题。但是毕业以前要考一个口试,我准备得也不是很认真,就没过,这下就很麻烦了。没过就要重新再考,一年只能考这一次,再考至少就要延期一年,但是这个工作就没了。为什么呢?一下子就赶上2000年互联网泡沫,随后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,所有大公司都不招人了。我都面试完等着他发offer,他说我们现在公司都不招人,所以你这offer得先放着,放到什么时候公司打开了这offer,我就可以给你。
虽然知道等下去就能有工作,但确实觉得这日子很难熬。我就去看到底还有没有工作?哪个公司还能招个人,有个工作我去干一干,也不能老在学校,这不是事。后来发现有一家小公司还在招人,小得很,100多人的小公司,跟当时IBM或者是AT&T(美国电话电报公司)、微软没法比。这个小公司叫Google。
我就联系他们,面试什么都非常顺利,我拿到offer过了一个星期,之前面试的公司要给我offer了,钱比Google多很多。我老板说,这种小公司你去干什么呀?过几年可能就倒闭了,你看看那个公司多好,舒舒服服地做研究就行了。
但是我看到说它还给我一些股份,考虑到它还没上市,而且做的那些东西还很酷,我就要去,试试看这个运气。后来我就想,我要是99年2000年特别顺利地毕业了,肯定就去一个大公司养老了。
所以我觉得,人有好运气,坏运气,你不会永远是坏运气。但是好运气来的时候你得能把握得住,咱们中国老说一句话,塞翁失马焉知非福,你不知道你错过了第一次机会,后面会不会有更好的。所以人要保持一个乐观心态,我觉得这点是蛮重要的。成功了不要老觉得自己了不起,我看了太多了不起的人,很多到最后可能也不一定成功。这个运气其实是说你要敬畏命运,随时做好准备,这是我觉得很重要的一条。
04
您的职业生涯也经历了很多变动,您总是适时迎接变动。您是怎么面对这些变化的呢?当变化来临的时候,您如何做选择?
吴军:
我不是说我本科刚毕业时想出国,那时候也没有全奖对吧?我就先去一家公司工作了,在中关村卖电脑,工作了两年,攒的钱比我爸一辈子攒的都多。但是人有时候总觉得你还是有一个求知的欲望,觉得这世界上你做的事越多,你就发现这世界特别大,有好多你不懂的东西,有不懂东西你就要去学。所以我就离开了这个工作,很多人都觉得很可惜,钱我们挣得这么好,你为什么要走?我说想学完东西以后能做更大的事情,这是第一个变动。
再有一个变动呢,是读完书我回清华当老师了。那时候也很好,我有我自己的科研经费,很多钱的,想买什么设备,想怎么花也很舒服的。后来去出国也有人说你到美国去,你看你还得从头开始读书。
我想说,如果你一辈子必须要吃点苦,你最好年轻的时候吃。我刚才说到我现在50岁了,精力不是那么旺盛了,再去吃苦不划算。年轻时候不要怕吃苦,也不要怕没钱。年轻时没钱是最不可怕的一件事,你只要年轻时有本事,将来有的是挣钱的机会。当然到三四十岁了,在一个企业里有一些名气了,这时候再变动,实际上你为了做更大的事,就是说你原来做一件事,那么你同时对5件事感兴趣,你又做不了。比如说为什么我转去做投资?就是这样的改变,因为你即使在再大的公司里,你再有资源,也只能做一件事。
那怎么办呢?后来我就改变一个想法,说反正现在我们有点名气,能够融来一些钱,拿这些钱让年轻人去做,比如我们投资50个年轻人,这50个年轻人里可能有10个成功了,你就做成了10件事,心里就很有成就感。比如早期投资区块链,有一个年轻人,当时才20出头啊,他上学很早了,大概十一二岁上大学,十四五岁就大学毕业了,但是没有一家公司能让他工作,因为他不到基本的工作年龄,所以他就只好去创业,然后十七八岁读MBA。所以他那时候也就20出头,现在他的区块链公司在全世界区块链领域里都很有名。
像这样的年轻人我们看到了很多,还有一些从斯坦福退学的,从伯克利暂时离职的教授,有很多很聪明的人,你给他们一点钱,让他们来做事业,就觉得特有成就感,同时也相当于做了10件事,扩大你的影响力。包括我在得到上开一些课,写一些书也是同样的一个想法,把这些经验可以分享出来。
05
这个有点像坎贝尔的一本书叫《英雄之旅》。他说一个英雄要出发,年轻的时候要去面对未知,要历险得到自己的宝藏,最后回来的时候,要分享,带着礼物回家。就像您说的,把很多您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年轻人。您自己在面临很多选择的时候,其实这些选择它有一个共性的东西,这些选择里有一些共性的,你要遵守的原则吗?
吴军:
从年轻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件事,人这辈子要做点事,你事做好了,钱就自然而然地来了。我就有时候跟人讲说,我从大学毕业,基本上这辈子没有为钱发愁过,不是说所有的时候钱都很多,但是钱真的不是事,你事做好了这钱就来了。
但你目标不要老盯着挣这点钱这种小小目标上,稍微大一点,真正做到对周围的人有所帮助,哪怕这个帮助一开始小一点,或者影响的人少一点。你只要是一个真正的帮助,那么实际上这个社会它不会忘记你,你会得到很多的回报。所以后来做投资的时候,我一般都会跟所有的创始人讲一件事,我说你们给我看PPT,讲将来能挣多少钱,这都OK,但是我希望是这样的,你办一家小公司,你需要200万美元,我们风投给了你,这200万美元你拿回去,一年后再来找我们的时候,你回答我一个问题,这200万美元花出去以后,你周围的世界有没有哪怕有一点小的改变啊?
我老跟人讲不要做什么事,就像很多内卷的事,别人做一个手机1,000块钱人民币,人家做得挺好了,你也做手机,偷工减料卖800,然后去抢市场砸人场子。世界上说实在的大大小小手机厂商也有十家了,再多你一家没什么意义。但是你反过来做手机其实就有意义,比如早期华为觉得别的手机照相都不好,我只把照相这件事做好,就这一件事,至少有一些喜欢照相人受益了,这个我觉得就挺好。不要去重复别人已经做了的事情,如果对世界没影响,就算说多了,如果你一个人都没影响,那就比较失败了。人一辈子可以做的事真的很多,也不在于说做多少事,你最重要的事做好几件其实就蛮好。
06
对于现在正处在时代变动中的年轻人,社会给他们的资源、就业岗位其实也比前几年要少一些。那您对这些迷茫的年轻人有什么样的建议吗?
吴军:
首先很多专业基本上对年轻人来讲,你不要去学了,以后蛮困难的。你有兴趣爱好,你说我就特别喜欢这个专业,这个我们也拦不住你,但是的确有些专业未来就业实在是蛮辛苦的。
你如果单看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,可能还OK,考古的也能找着工作,当然找的可能是麦当劳的工作。前一阵我就专门讲了一下生物专业,因为美国有一些朋友学生物的,从高到低排了20个工作机会。很多工作就是什么美国国家公园的巡视员,什么自媒体博主,这都算是好的了,其他还有你都想象不到的怪里怪气的各种工作。不是说生物这件事不重要,但是在机会比较少的时候,大家要多考虑社会的需求,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呢?总的来说目前在美国IT的工作还是相对好一些,这是第一个建议。
第二个,即使是IT的工作它也分两种,以前有一些数据处理的工程师,现在找工作就都比较难,因为人工智能处理数据比你在行。但是你要说学得比较深的,比较有创造性的,比如说写人工智能的代码,这个工作就是抢着要,一个人能有三四个offer了。现在你所学什么东西都要学得精深一点,半导体也一样,如果你只是能够做个皮毛也不行,但是你真正能够参与设计芯片,这个就很好,所以说IT行业也分情况,太浅显的不行。
第三个,我想说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我花时间又少又轻松、将来还挣钱多的专业。假如某一个专业,比如说牙医,学起来特容易,三年就学会了,挣钱还多,那所有人都去学牙医了,这个事是不可能的。前两天我还在得到专栏里谈到牙医,底下就有人留言说学牙医太辛苦了,我说要想挣钱没有不辛苦的。学计算机也是,有人说我学一个类似图书馆的信息管理系统,反正对计算机的操作,对简单的编程知道一些皮毛,你觉得你不需要学硬核的课程,很容易混一个学位出来,那你将来找工作一定会很困难。我还是一开始那句话,你要是吃苦,最好年轻的时候吃苦。
再有一个,很多人会担心说是不是某一个行业是青春饭?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青春饭,不要老觉得IT行业有35岁危机,所有的行业都有35岁危机。关键不在于你是哪一个行业,而是在于你的成长、你的年龄、你的收入要和你的本事成比例。如果你到了35岁,本事还是25岁的本事,那就不行了。这十年你一定要成长,35岁你拿的钱是刚入职大学生的两倍,你得能够交付两倍的工作,或者说他解决不了的问题,你一定得能解决得了。如果自己连自己都管理不好,怎么能管理一个20人的团队?总归你这10年时间不能白费,本事要随着你的年龄成比例的增长,这件事我觉得很重要,也是现在很多人忽略的。总是说,哎呀到35岁竞争不过20岁的人怎么办,我说你怎么会呢?这十几年你都干什么去了呢?
07
有一个朋友提问,他说吴军老师您说的对,可是中国确实有一批人到了中年的时候,慢慢地在公司里不合适了,他们要去重新寻找出路,甚至有可能有中年危机。您怎么看这个现象?有一些建议可以给这些人吗?
吴军:
还是接着刚才话题讲,成长这个事很重要。我那时候在Google,去的时候还早,所以人少,那时候我老板的老板叫Alan Eustace,他后来是整个Google管所有的工程与研发的高级副总裁。
他那时候跟我们讲,大家都年轻,随着公司业务增长,你的本事一定要随着公司业务增长而增长,比如公司业务增长10倍,你的本事一定得能增长10倍,员工数量扩大了10倍,你管理人的本事一定要能够扩大10倍。如果你比公司发展快,你在这个公司肯定是稳的。
原来微软的副总裁陆奇,他讲一件事,他说人要不断地学习,他怎么学的呢?他到办公室很早,当然大家不要去学他,他属于精力过人的,每天晚上十一二点钟下班,早上四点多到办公室,大家这个不要学,咱们也学不了。
但是他有一点,每天早上他拿出一小时就在办公室里学习,他学两个东西,一个就是看很多杂志。比如说用IT举例,现在网上信息很多,不要去看自媒体,那个不行,你得看正儿八经的大牌的科技媒体,你就去了解信息,这是第一个。
第二个就是新的东西要系统地学,你不但要学,你还得做,很多人现在的问题是学了一大堆的课,然后发现在生活中不用,学完白学,所以你还得做。他就是每天因为去得早,就额外地拿这个时间去学习。
他在比如MIT的技术评论上看到哪个东西将来可能很重要,然后他就拿出一点时间自己来做,因为很快企业它就会随着这个潮流走,当其他企业开始跟着潮流走的时候,他已经做过了。别人讲该怎么做的时候,他讲的就头头是道,而且有些时候还能拿出一点数据或者原型来给你们看看,那大家就很容易把机会都给他,所以他在整个硅谷的高管里晋升得特别快。
虽然我知道大家很忙,但是很多时候我发现,很多员工都是在磨洋工。你要有一个意识是你是给自己打工,不是给你的老板打工,不是做个样子给你老板看。老板在旁边看着你,你就假装在那打工,其实是在摸鱼,这个就不好了。
你就是在想我是给我自己打工,我要自己练本事,尤其现在技术变化比较快,像IT行业,你要提前做点准备,提前看点东西。
我老说一句话,其实你是在跟你周围的同龄人赛跑,你只要跑过你的同龄人你就安全了。有个笑话说,有两个人在森林遇到了狗熊,其中有一个人换上跑鞋就要跑,另外一个说你换上跑鞋你也跑不过狗熊啊,他说我跑过你就行了。所以其实你跑过你那些摸鱼的同龄人就行了。
08
最近几年我们这边讨论很多的就是AI,说人工智能好像会带来一个很大的发展,是一种技术革命,您觉得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,他有机会加入这个浪潮,或者不论是AI还是科技发展的浪潮,他能利用这个东西把他变成自我发展的一个机会吗?
吴军:
分几类人的,第一类就是年轻人,比如说你中学时候数学比较好,你可以考虑学习计算机什么的。如果你说学不了这个,你选专业一定要选一些不要很容易被取代的专业,比如文秘,包括一些简单的文字编辑的工作等等。原来我们说小白领在公司里有一份还体面的工作,也不是太累,现在这种工作就有点悬了。
将来要么你费脑子,要么你动体力。再一个,你最好是做一个非重复性的工作,所以我老说不要去抄袭别人,一旦养成习惯很糟糕,以后AI抄得比你快。AI现在最擅长的就是抄,大语言模型为什么这么能干?它把互联网上所有内容都读了一遍,这个知识量很大的,然后他会从里头抄东西来给你产生文字,你是抄不过他的。所以模仿人家的这种事,以后就不要做了,你一定要做每样事都不一样的工作。
比如像您心理咨询就符合这个要求,因为每个病人情况都不一样。在美国什么人最好找工作啊?是管道工,因为没有任何两家的管子是一模一样的。所以说不可重复性这件事对人类来讲特别重要,你一定要做不可重复的工作。如果现在已经没选择了,工作就这样了,那人工智能会不会很快取代你?也不会那么快,不会说明天或者明年就取代你,会有一个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工作在萎缩,但这个过程会很长。
比如说我举例子,电视媒体就完蛋了,这个基本上以后就没什么指望了,报纸媒体就更没指望了,就是说这些人最后会沦落到一个什么地步呢?就是报纸的这种编辑,或者说网站的编辑,那个工作就不值钱了,现在电视基本上也没人看了。
再有一个比如像金融,以前觉得在银行工作,在证券公司工作都很了不起,计算机取代起来快得不得了,因为它都是重复性的工作。你每一家银行的流程都是一样的,只要流程是一样的,就容易被取代。所以你如果处于这些行业,你就可能得未雨绸缪,早做打算了。
什么行业在中国未来会很好?养老的行业,现在老龄化社会,我看上海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都快到30%。10%~15%已经是老龄化社会了,20%就是深度老龄化社会。日本好像是26%,那上海这个城市比整个日本的平均水平还高。
还有小孩的教育,将来是一个没有希望的行业,因为小孩越来越少,老年人越来越多。当然它不会一天就变,工作重要的是你得提前看到这个趋势,要提前做准备。你以前教小孩的,以后就去教老龄大学了。所以很多时候AI带来了行业变化,它会慢慢地在变,但是它不会一天发生。
09
最后一个问题挺好的,吴军老师您看,您已经经历了这么多的事,也见过很多人,也知道很多人的人生,您觉得什么是成功,什么是幸福呢?
吴军:
我一直觉得什么叫成功有两个衡量标准,一个是客观的,一个主观的,或者说跟你自己有关的。你过得比你父母好一点,比你原来的期待好一点,你就算成功了,这是主观的,不要有太高的要求。
客观的就是我经常说的,从文明的角度来讲,只要你的贡献是一个加号,是一个正数就行了。你做了好多事都是在毁坏文明,那你就是失败的。哪怕说我就是一个出租车司机,我这一辈子开了20年出租车,没出过交通事故,安全地送了多少人,那你这一辈子真的也很成功。世界上有了你变得更好了,不是变得更坏,这就OK了,对自己你就可以满意了。
那幸福又是一个大话题,我只能谈我自己什么事感到幸福。第一个,我也劝很多人结婚生孩子,就是说你有孩子,你看到他成长起来,这其实是很幸福的一件事。再有一个就是说你一辈子甭管在什么方面,帮到过一些人,因为你的存在使得大家受益了,我觉得这也是幸福很重要的一个来源。比如说在做投资的时候,他们也很感激你,有时候会说,哎呀,当时很多基金都不愿意投我们,您投了我,我们现在这个公司办得很好,很感谢你,所以这种时候你会真正地感觉很幸福。
物质上的一些东西,当然基本的生活条件你需要满足,但是总的来讲它是一个指数,不是对数。你的收入从5千到1万,其实幸福感增加不了多少,但是从1万到5千,你幸福感马上就跌了。所以我经常讲,人一辈子你还是要比较稳妥一些,一步步踏实了往上走,不要大的起伏,你会感觉很不舒服的。
陈海贤:
所以物质增进的幸福,它是一个指数级的,可是我们真正做对社会、对他人有益的事,它就会更好地增加我们的幸福感。其实说到这,我觉得这个是今天吴军老师给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印象,就是无论是您自己的选择,还是对于年轻人的选择的建议,还是对于我们什么叫幸福这些问题的回答,其实它都有一个统一的理念,这个统一的理念就是通过你改变周围的人,让周围的人受益,它既可以作为你职业选择的这种依据,个人发展的依据,也可以作为你能不能更幸福更成功的依据。
吴军:
您总结得非常好。
互动福利
各位读者,小悠每周将在微信朋友圈进行抽奖送书活动,抽取四位幸运读者送出我们的重点新书。机会难得,不容错过哦!
想要参与抽奖的读者,可以添加小悠微信,以便及时参与每周抽奖活动!
小悠微信号:ptpress2023
文章来源:转发自“陈海贤”公众号
初审:李祖岳
复审:白 雪
终审:马玉伶
《浪潮之巅 第四版》
这不只是一部科技产业发展历史集……
更是在这个智能时代,一部 IT 人非读不可,而非 IT 人也应该阅读的作品。
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崛起,绝非只是空有领导强人即可达成。任何的决策、同期的商业环境、各种能量的此消彼长,也在影响着企业的兴衰。《浪潮之巅》不只是一部历史书 ,除了讲述科技顶jian企业的发展规律, 对于华尔街如何左右科技公司,以及金融风暴对科技产业的冲击,也多有着墨。
《浪潮之巅 第四版》新增了6章内容,探讨硅谷不竭的创新精神究竟源自何处,进一步从工业革命的范式、生产关系的革命等角度深入全面阐述信息产业的规律性。从而,借助对信息时代公司管理特点进行的系统分析,对下一代科技产业浪潮给出判断和预测。
评论